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安祥禪開啟了禪宗的新時代

【編按】


 禪,自古至今,始終予人壁立萬仞、高不可攀的印象。  耕雲導師悲心深切,慧眼獨具,以其大雄之氣魄,將濃烈的祖師禪稀釋,回復佛陀正法的平實原貌,圓攝五乘,而直顯佛法的心髓──安祥(一種無念、無相、無住的心靈原態),並將法門定名為「安祥禪」。不但承傳了如來禪、祖師禪,而開啟了禪宗的新時代,更為已淪於學術化、形式化的近代佛法注入真生命,而重新開創了「正法」時代!吾人值此勝緣,何其有幸!謹節錄  導師歷來講詞中,有關拈出「安祥禪」的因緣部分,集成此文,以饗有緣。


【耕雲導師法語】

◆   安祥是一種調和、統一、自在、自覺的心靈狀態。……我們為什麼不說是三昧耶?不說是正受?不說是正覺?不說是摩訶般若?不說是真如、自性?不說是本心?而說是安祥?因為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作為一個文化的時區,也就是文化時間的區分。每一個時代有它自己的語言,如果我們現在用一、兩千年前的語言,我們就感覺得有點兒晦澀,不夠明朗,而且它障礙了我們察覺真相,障礙了我們體會真實。所以我們如果用一、兩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採用現在的語言。我們說是三昧耶,大家感覺有點兒陌生;若說安祥,大家在感覺上會親切些。 《安祥之美》

◆   既然安祥是祖師禪的生命,為什麼過去沒有提出安祥呢?時代不同了,古德說:「但能不犯君王諱,也勝前朝斷舌才。」意思是說只要你不觸及那個主子、君王、皇上的名諱,就等於比那最會說話的人還會說話了。又說「語忌十成。」什麼是語忌十成?禪只能講八成,講六成最好,不開口更高;若講十成,就犯了大錯──杜塞了別人開悟的機緣,而給予人以毫無實用的知解。所以只教人冷暖自知去,而不提安祥兩個字,更況說食豈能飽?


  今天我為什麼甘冒大不韙提出來呢?我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提出的。因為時代不同了,提出個安祥,人們未必就能體會、接受;若教人參話頭:什麼是禪?你就是禪。為什麼你就是禪?因為你糾纏不清嘛!


  總之、簡明如趙州茶、雲門餅都糾纏不清,愈搞愈糊塗,倒不如直截了當,提出安祥兩個字,用收以楔出楔之效,或可省掉學人許多撈摸。安祥就是禪的生命,就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的現量。安祥禪就是典型的祖師禪──宗門禪,也就是禪宗的真實慧命。過去之所以不提,是因為古人業障薄,根器利;而現在進入工業社會,到了物質欲望愈高,精神生活愈低的今天,大家活在功利主義的社會,為生活而奔走,誰有閒功夫參話頭?誰能死心塌地靜坐觀心?時機不同,乾脆提出安祥。有過,我承擔;有福,大家享。  《禪的認知與修學》


   安祥禪的法門極為簡明扼要:()求心安。心安無愧地做每件事。()要活在責任義務中。結了婚的要養家,有父母孝順父母,有孩子照顧孩子,這是基本的責任義務,也是禪重視責任義務的傳統。如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提倡勤勞。()要「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能做到這四句話……很快就可以掌握幸福,家庭調和,事業通暢,這些話都是可以現證的。正法的推行,應根據時代的需要。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空氣污染、噪音污染,要是在靜坐的禪定中,突然受到怪聲音的震撼,恐怕會走火入魔,不是懶惰,是找不到適合打坐的環境。此外,就一般人而言,也沒有環境和時間參話頭。而且在工業社會,禁忌太多、限制太多,過去的修行方法於今不宜。  《禪、祖師禪與安祥禪》


   為什麼我不鼓勵由參話頭或參公案得到正見呢?因為現在跟過去不同,過去參得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沒有關係,你現在看汽車不是汽車,火車不是火車,那很麻煩。所以你不必專門參話頭,你可以空閒的時候提起來,有事的時候放下它,但是有一樣東西不要放,那就是安祥的心態不要丟掉,不要叫它溜走,鐵定一生了畢大事。  《佛法在世間》

◆   安祥禪的起源,各位都知道了,如果勉強說安祥禪與祖師禪有點差別的話,那不是安祥禪與祖師禪的差別,而是現代禪與過去禪的差別;過去禪偏重於出世,現代的禪則應該偏重於入世。

  安祥禪有什麼特點?過去學法就要受戒;比丘戒、菩薩戒、基本五戒──殺、盜、婬、妄、酒,對生活或多或少都要有改變。安祥禪沒有這些,只有一個戒條,就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會污染心地,增加罪障,讓心受到污染,與法就不能相應。所有的宗教都有戒律和信條,都有日常應守的規律和修行儀軌,在生活上多少會有些不便。安祥禪則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麼樣生活,今天還是怎麼樣的生活;今天怎麼過活,明天還是這樣的過活。不需要你改變外在,只要求修正內心,只要你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昇,自我完成,非常簡單。顯然安祥禪是為現代人而揭櫫的,不是有閒階級吃飽了飯沒事幹,拿禪當消遣工具的專用品;我們是為大眾而提出的,不是只為少數清談之士所準備的生活調味料。因此安祥禪最簡單,最明瞭,最直截,也最了當。  《禪的認知與修學》

◆   安祥對於禪者來說,就像馬祖、百丈所講,天天少不了的醬油和食鹽。它才是真正禪的生命,禪的真血脈。可知安祥並不是新創立的什麼新禪,而是說為了使人們更明白禪的內涵、禪的現量,所以才特地顯出它的內涵作為它的標誌,這就是我們標示安祥禪的主要著眼。  《禪的認知與修學》

◆   古德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這是說我若一向用禪宗的風格來跟你說話、說法,沒人來了。譬如「什麼是佛法?」他就打你一耳光。這一耳光打得很慈悲,為什麼說這法師很慈悲?因為臨濟就是挨打開悟的。我打你一耳光,就是要讓你悟嘛!但是我打了你一耳光,我是慈悲,你卻可能去告我傷害──把下巴都打腫了。所以古時候的作略,現在也不能用。

  安祥禪就是把祖師禪加以稀釋,不要太濃,讓人無法接受,但是法的本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的。我們把部分法的內涵變成外舉,讓人們體會正受,因為修行離開正受,就沒有真實的受用。沒有真實的受用,古人說這叫「乾慧」,猶如脫水青菜,是青菜而沒有青菜的風味。……為了要使現代人能接受禪,就必須把祖師禪加以稀釋,使它能適應今天、適應大眾,所以才提倡安祥禪。  《禪、祖師禪與安祥禪》

 

◆   禪宗這麼好,我們為何不傳承祖師禪?為什麼要弘揚安祥禪?祖師禪的確很好,但是太高深,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加以稀釋,而它的本質不變。譬如酒,是淡酒,不是那麼濃了,當然禪不是酒,不過,禪味卻有點像酒。為什麼呢?當你進入禪的境界以後,就會有點兒微醺,像喝了酒似的,有點兒似乎迷迷糊糊,卻又清清楚楚,這就叫做「三昧酒」,這種微醺的感受,也就是禪者要保任的那種心態。……


  祖師禪這麼深,怎麼辦呢?我們只好把它稀釋一下,稀釋以後的祖師禪,我們叫它為「安祥禪」。安祥禪就是把禪的部分內涵作為外舉,把禪的部分內涵顯露出來,成為外在的特徵,這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臨濟禪與安祥禪》

 

◆   修學安祥禪是個速成班,因為現在是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如果每天要課誦幾小時、打坐幾小時,那是沒有這個時間的。在台灣上班都要打卡,遲到幾分鐘要扣工資的,常常遲到的話,那你換個工作單位吧!所以工業社會非常緊湊。因此,安祥禪只教你「求心安」,不要求你改變生活的方式,你昨天是怎麼過的,今天仍然是那麼過;今天是怎麼活的,明天依然還是那麼活;不需要改變你生活的內容和方式,也不必增加你任何負擔,無須調整任何動作,要改變的、要調整的只是你的心態。  《臨濟禪與安祥禪》

 

◆   安祥禪是反迷信的,安祥禪是尊重人的,安祥禪是在血肉的現實裏生根的,安祥禪不是虛無主義,安祥禪不是拜神、不是迷信。安祥禪雖然重視因果,但主要的是要改變自己,使自己活得心安無愧。安祥禪是工業社會的禪,安祥禪是現在進行式的禪,不是過去式的禪,安祥禪沒有崇拜、沒有佛像,不燒香、不吃齋。……我們做個正常的人,只是要做個好人,不敢做壞人,做一個愛國家、愛人民、很正常的人,盡責任、盡義務,求心安地過日子就好了,在日常空閒的時間裏,使自己的心態安祥,這就是幸福、快樂的人生!……

  儘管佛法的精神和本質永恆不變,但是在佛法的表現和入門上,則必須因應時代的變遷而進步,才能契合當前社會、文化及人群的需要,而不致步上僵化的道路,方能給眾生最大的法益。  《禪的特質》

 

◆   我們安祥禪不走宗教路線。我們歡迎所有的宗教都來研究安祥禪,因為文化是人類的公產,安祥是所有宗教的實質與生命。

  沒有安祥,什麼叫做神?什麼是靈的生活?什麼叫三位一體?都只是說說而已。
  有了安祥才是靈的生活。
  有了安祥才是正受──真正的受用,正確的感受。
  有了安祥才能使人活得幸福,無憂無愁。
  有了安祥才能進入不二法門,有念即無念,無念即有念。

  我們大家都知道,語言是思想的聲音,沒有思想就沒有語言。雖然我今天在這裏給各位報告,但我心裏確實沒有雜念,因為你此刻的感覺和我一樣,這就是不二法門。

  任何宗教離開了靈都是假的,什麼叫做靈?就是純生命。宗教離開了純生命都是假的,都是迷信、反科學、反進化、反真理,所以我們的安祥禪歡迎任何宗教跟我們共同研討、共同受用。
……

 

        你到了純生命的時候,必然擁有純幸福。常──永恆;樂──喜樂;我──自覺;淨──沒有煩惱、沒有罪惡、沒有污垢、沒有不滿、沒有干擾,最後就無所不在;如來、應供、正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覺,只有喜悅,沒有煩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沒有相對,沒有人來跟你比,只有一個最圓滿的生命,到此才能說“我就是宇宙”。

  沒有我才是大我,這是佛法的不二法門,無我才是真我,證到真我之後才有真幸福,所謂的真我就是純我,所謂的真幸福就是純幸福,純生命的我與純幸福的純我是不二的。  《幸福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簡介佛陀正法~安祥禪

                                                          人生最大的課題,就是“生死苦樂”問題有待打破!怎樣不被煩惱纏縛、不再作負面思緒的俘虜,而活得抬頭挺胸、活出生之喜悅?怎樣才能使生命不再像無舵之舟一般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