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愛與慈悲,是幸福的能源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不二法門”講詞》

      我常譬喻說:如果你把一個水分子,丟在污水池裏,然後坐飛機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乃至到北冰洋,再取出任何一個水分子,你說:它就是原來的那一個。準沒錯,因為它不只是相似或相等,而是絕對的全同。

      個體的生命來自生命之海也是一樣的,由大圓覺海流注出來的生命支流,有動的生命、準動的生命、不動的生命。不動的生命,就是器世間。在這生命的洪流裏所流露出來的現象雖各殊,但其本質卻不變。

      竺道生法師在虎坵山對石頭說法,頑石竟然也會點頭,這絕非誇張之詞;如果你的生命力夠、親和力夠,器世間不動的生命偶爾也會動。

      你、我、他就像三個水分子,是全同,是不二的。若說有差別、若說是異化,那只不過是假象罷了。

      當我們徹底確認了自他不二,的確無可疑時,對於人我的界限,自然就不會那麼凸顯,自我意識也不會那麼突出了,從此對於任何人,乃至任何生命現象,都會油然產生一份親切感,而不會有強烈的疏離感和排斥性,這樣人際關係就會自然地改善,人際關係調和了,社會就會祥和、世界就會安寧,國際關係調和了,世界就會息爭止戈,而漸進大同。

      所以我們要想證入不二法門,首先就必須建立自他不二的基本認知,不僅不要把人我之際分得太清楚,更要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情懷,「象憂亦憂,象喜亦喜」的情感,我們活得才會更瀟灑,才會獲得更多的友情。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禪、禪學與學禪”講詞》

      很多學禪的人很枯槁,指月錄有一段:一個老太婆供養了一個法師,蓋了一個茅庵供養他,修行了好幾年,要考察他到底如何?就叫個丫環,化粧得很漂亮去摟抱他一下,他說「四季不知春,三冬無暖氣。」這老太婆一聽馬上把他趕走了,她說「我好好的粥飯供養了你這個蠢漢、傻瓜!」各位去參,這段很有意思。也就是說一個禪者,他不是冷漠的,而是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非常有熱情,但是熱情都是對著眾生,絲毫不為自己。楞嚴經講「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在剎那間就超過阿羅漢。踏上無執禪定,就是如幻三摩地,如果能夠做到外境對你不干擾了,那已經強過阿羅漢;阿羅漢是聖人,是斷惑了的,所以禪是至高無上的。

      禪者是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的,他是慈、悲、喜、捨四無量的化身,他具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譬如說這個人根本和我沒有關係,他有苦難,我就無條件的同情,我不認識他,我也很同情,這個人我不認識,他長了個瘡,我一看,感同身受。無緣大慈就是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就是感同身受的同感,禪者就是這種心懷。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邁向生命的圓滿”講詞》

      情,有正、有負,有大、有小,有凡、有聖。佛陀號能仁,菩薩一詞的根本含意就是覺醒了的有情。情是人類共同的道德根源。情更是成佛的資糧——無情不能成佛。

      何以說情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呢?此一情,有正、有負,負的情是恨——是仇恨、鬥爭與毀滅;正的情是愛——是犧牲、奉獻與和諧。最渺小的昆蟲,最低級的動物,都有它最基本的摯情、慈愛,否則就不能夠繁衍下去。

      情,並不是個壞名詞,如果人類沒有情,同時也就沒有了道德、信賴和共存的基礎。說某人無情無義,這等於說他不是人,連冷血動物都不如,因為冷血動物也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摯情。

      倘若人不愛父母怎能算孝?不愛子女又怎能是慈?不愛國家,不盡做國民的責任義務顯然就是不忠。背棄朋友又豈是義?不愛自己的聲譽就喪失了信。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從一個情字萌芽、茁壯的。

      擴情於家族,可以齊家;擴情於邦國,可以治國;情周萬類,即是「能仁」,即是佛。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佛的名號之一就是「能仁」。

      如果缺少無私、無我的熱情,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那絕對不是學佛的材料,也不具備學佛的資質。佛、菩薩的情,是無緣大慈——對眾生的苦惱無條件的同情,不是因為認識他,和他有親戚或利害關係才同情;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這就是佛、菩薩的情。

      一個真正的禪者,他應該是有熾然的熱情而又迥超無我——熱情很高,但不是出自有我、為我之私。韓愈說:博愛之謂仁。我們只要儘量擴大情的領域至無限大,就可以完成作聖之功。

      不為情囿,也就是說不要局限於兒女私情,不要把感情裝在自己的口袋裏不肯擴散;如果把情局限在一己之私,不肯擴散開來,那就太自私了,絕對不配學佛。

      以上所說,看起來與佛法無關,而實際上,這都是成佛的基礎。只有最熱情、最博愛、最仁慈、而能情周萬類而又廓然無我的人,才算得上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若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沈,連做一個有用之人的秉賦都不夠,侈言學佛,豈不荒謬?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中華禪風的演變”講詞》

      慈、悲、喜、捨,是佛的四無量心行,我們既然是佛子,應該認真地去實踐。佛經上講得太深了,在此作個淺說:

      慈──是與樂,就是無緣大慈;緣是條件,無條件的同情,對眾生的煩惱,當作自身的煩惱,方便解除而與之以樂。

      悲── 是拔苦,對眾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有切膚之痛的同感,這如果不是修行接近到大圓滿,只能唱唱高調。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念四弘誓願,大多都落了空。聽說有位大德,他嫌普賢願王的願不夠多,把它增加到二百願,如果有人想壓倒他,可以加到二千願。你能真實踐履幾個誓願呢?若不能認真徹底的去實行,是極為空洞的。

      為什麼說生命接近圓滿時才有真慈悲?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親切地體會到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生命毫無差距、彼此毫無差別的話,仍然你是你,我是我,他不可能會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操。

      喜── 指月錄中有個婆子燒庵的公案,那個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冷冰冰毫無熱情的修行人,被一向供養他的婆子燒掉茅庵,把他趕走了。我們看有哪一個稟賦深厚的天才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一個天賦深厚的人,必定是熱情洋溢、活力旺盛的。修行的人要喜悅要忘我;喜悅是生命的陽光,生活在這天地間,要常存感恩想,自然會喜悅。

      無論動、植物乃至器世間的一切,都是一真法界實相的呈現,而生命本質不變的屬性,就是「覺」,覺即是佛,眾生性即是佛性。所以大修行人修行圓滿或接近圓滿時,對一切眾生有種非常親切的感受,而且會深深地覺得人身難得,因為一般眾生(動物),牠只有極微的智性,極少的感情,百分之九十幾的本能,牠們一生中只有兩件事:謀食和求偶。唯人兼有理性、智性、思想、情感和本能。

      人的本能,似乎也比其他動物高,一般動物沒有像人那樣複雜、頻繁,人可說樣樣都高;人有一般動物所沒有的理性,比一般動物高百分之九十九的智性,因此人的理性、智性加上感情,就是構成人類文化思想三大主流的知、情、意。人把情感投入他的理性上,就產生出嶄新的智性,智性發揮到最高度,人才能修行。所以修行人應該喜悅,活在相互幫助、相互依賴才能生存的大宇宙間,應該知道感恩,感恩能產生喜悅,一般人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他活得很苦。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佛法在世間”講詞》

  如果離開了禪定的正行,處處起分別,處處起執著,就不是禪者的正行。真正的佛法是一般的,是在世間的,不是特殊的,不是屬於少數人的。每個佛教徒的使命是嚴土熟生:莊嚴佛土,有眾生的地方都是佛土,成熟眾生,使眾生有正見、有正行,使眾生由自我之愛,擴展為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無緣大慈──無條件地同情;大悲,就是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能夠這樣,這個大宇宙、人生及地球就會變成淨土。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學禪的四個基礎”講詞》

  有些人說學佛不能有情感,這錯了,應該說不許有私情,情與欲不分實在是很荒謬。假如沒有情,那大慈大悲從哪裡來呢?關於這點我曾經說過,並且我用了一個新的辭彙:「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動力。知、情、意如果分開,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頑不靈的意,你必須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動力。如果拿汽車比喻為知,那麼汽油就是情,操縱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開。能夠把三者結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傳到現在的這個「誠」字。你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師釋迦牟尼佛,為了追求自我解脫與解救眾生的法門,他不惜放棄一切權勢,放棄一切享受,別人爭都爭不到,許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棄,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愛、迥然無我的至誠和熱情。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幸福之道”講詞》

      什麼是幸福的能源?就是愛與慈悲。今天世界上兇殺、仇殺、綁架、勒索、金光党、騙子、夫妻反目、家庭破碎的事件層出不窮,都是由於缺少愛。愛就是犧牲,愛就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愛是道德的根源。沒有愛,就沒有創造;沒有愛,就沒有道德;沒有愛,就沒有生命。這話怎麼講呢?

      我們看歷史上最大最兇猛的動物是恐龍,它體積大、力量大、食量大,但它絕跡了。有的人說恐龍是因為冰河期而絕跡,這個說法不一定全對;跟恐龍同期而遺留下來的動物、植物還很多。有人說是隕石造成的,那也不對!人類比恐龍更脆弱,人類能留下來,恐龍為什麼不能留下來?因為恐龍缺少愛心。恐龍在肚子餓的時候覓食很困難,連它的幼兒小恐龍都會吃掉,它連最基本的愛都沒有,所以它絕跡了。

      愛是生命。所有生命能夠延續的主因是愛,你看現在的淡水河畔環境多麼惡劣,污染多麼嚴重,但是很多水鳥在那裏孵卵、在那裏哺育幼鳥,這也是因為愛。

      愛是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根芽,也是人的天性。夫妻之愛應該是夫妻兩個人生命的融合,而不是世俗所謂的夫妻做愛就叫愛,這個不是愛,這叫本能,本能有沒有錯?沒有錯!這是天賦與人的,但是你若違反了中道那就錯了。愛為什麼是生命的根源呢?如果母鳥不愛小鳥,老虎殘暴得連小虎都吃的話,現在恐怕老虎也絕跡了。

      愛也是道德的源頭。中庸上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什麼叫做君子?就是有自尊、有尊嚴的人,他的道德是從夫婦開始。而人類的進化,由草昧進入文明,由渾渾噩噩進入大清明的人類社會,也是從夫妻開始。因為沒有夫妻以前,只知有母不知有父,這樣的社會談不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有了夫妻之愛以後,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子有親、夫婦有義,所以愛也是道德的根源。

      道德的總綱就是智、仁、勇,人類的智慧是由愛產生的。各位知道愛迪生只受過兩年家教,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的智慧那裏來?是來自於他愛研究。有一次他在火車上做研究,不小心把黃磷掉在地板上,地板燒了起來,車長一怒之下打聾了他一隻耳朵,但他還繼續研究,他不是被人逼迫著研究,也不是為了要賺錢,他是經由喜愛而研究,而產生智慧。於是他成了大發明家,發明了一千三百多種東西。我們現在用的電話、看的電影、聽的音樂,都是他發明的,只不過當初發明的比較粗糙,現在是經過很多次改進的成果。例如電燈,他發明的是用碳絲,後來改用鎢絲,雖然他沒有發明日光燈,但是如果沒有他先發明碳絲做電燈,今天可能還沒有日光燈。他的發明是為興趣而發明,工作本身就是喜樂。

      我們再看瓦特做實驗時,常常忘了進食與睡眠,晚上家人給他準備了兩個雞蛋,旁邊有個煤油爐子,家人關照說:你夜裏餓了就把煤油爐點上,把兩個雞蛋丟進去煮熟了吃。第二天清早,感覺有點餓了,準備吃了雞蛋充饑,結果發現鍋裏煮的是他的懷錶。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夏,不知老之將至。」所以一個對工作全神貫注的人而言,工作的本身就是享受。

      我們讀儒林外史,王冕畫的荷花,居然能把蜜蜂蝴蝶都吸引來。王冕原是一個牧童,只因他對荷花的摯愛而成為大藝術家。他看到雨後的荷花清純姿容,雨珠滴在荷葉上的晶瑩婉轉、一塵不染,他感覺由衷的喜愛,連作夢都會夢到。於是他先拿棍子在地上勾描,給人家放牛賺的一點零用錢。拿去買顏料、紙張來畫荷花,最後成了大畫家。這也是因為愛才產生出智慧,終於成功的例子。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的國學大師,他讀書常常不睡覺,他說:我只要讀書就會得到生命力的泉源。有一天讀到天亮,他姊姊端來一碟白糖、一碟年糕。他說:好!你先放在那裏,我邊看書邊吃。等一下他姊姊來收盤子時,發現他滿嘴發黑,哧了一跳,會不會是食物中毒啊!再仔細一看,一碟白糖原封未動,那碟年糕已經醮著墨汁吃完了,這就是發憤忘食、心無二用。

      很多讀書人講中國人的誠是孔聖心法,那沒有錯!誠是什麼?誠是知情意的合一,把你全部的感情,投入你的真理智,在那一點上堅持下去,就會產生意志力,那種真愛的意志力是很大的,超過練瑜伽術的意志鍛煉。

      西方學術的知、情、意是分開的,中國學術的知情意是合一的,這個合一的知情意就是誠,誠的動力根源就是一個愛,一個真愛、熱愛。西方所謂的哲學,就是愛智慧。真正的愛才是我們幸福的根源,它可以發揮生命中應有的價值與意義,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人群。愛的本身就是一種道德,一種勇氣,愛會使膽小的人變成膽大。

      過去一個同事和我住在同一間寢室裏,他膽子很小,每次要等我回來,他才敢進屋裏去,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電燈,點的是桐油燈,我要是沒有回來,他一個人不敢進去,怕鬼啊!過了一個時期,他交了一個女朋友,去約會必須要通過一個公墓,那個地方鬼多不多?他老兄只要小姐一約他,他是準時報到。因為那個時候談戀愛,不像現在那麼公開,都是悄悄的、趁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約會,免得人家風言風語,所以他都是晚上去,回來大多是半夜了,必須一個人通過那個墓地,我問他怕不怕鬼啊?他說什麼鬼?那裏有鬼!(哄笑)所以愛也能產生勇氣。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裏的黃香打虎。黃香小時候不乖、不睡覺,他媽媽說老虎來了,他就趕快蓋著被子睡了,他是怕老虎的。有一天爸爸帶著他去打柴,突然來了只老虎把他爸爸叼走了,他那時候才八歲,拿著斧頭就朝著老虎屁股上砍了一傢夥,老虎丟下他父親就逃跑了。為什麼?因為突然的襲擊,是老虎所沒有料到的。黃香回到村子裏,別人問他:你平常最害怕老虎,一聽說老虎你就不敢哭了,為什麼你敢去砍老虎呢?他說:我愛爸爸,我不能讓老虎把我爸爸叼走。所以愛也是勇氣。

      基督教講「神愛世人」;耶穌說「愛你的敵人」;佛教講「冤親平等」,仇人、恩人你都要愛他。所以愛才是我們幸福的泉源,如果家庭沒有愛,它就不是個完整的、溫馨的家庭。愛你該愛的,不管他是好是壞,也不管他合不合你的意。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大都認為人家不合我的意。但是你反省一下,你又合過誰的意呢?你一輩子也沒合過幾個人的意,卻要求別人合你的意,這是暴君思想,這是不對的。如果要求父母合我的意,才孝順他們,那古代的舜對鼓叟,就不會那麼孝順了;舜的孝才是大孝。

      孝是因為愛他的父親;慈是因為愛他的兒女;智慧是因為愛他的知識;勇是因為不讓別人破壞他所愛。懂得真愛,才會自尊自重,只有愛才能長久,只有愛才能和諧;只有愛才能發揮自己生命的潛力,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

      為什麼講慈悲呢?慈悲是愛的昇華。愛是有條件的,愛是有等級的,愛是有步驟的,愛我自己的國家,再愛別人的國家;愛我自己的爸爸媽媽,再愛別人的爸爸媽媽;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楊子為我,看起來楊朱這個人只管自己,別人的事我不管,社會的事我也不管,好像連皇帝都不要了;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不尊重國家、不尊重政府。其實人人若都像楊朱那樣,國家就會富強。楊朱有一句話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縱使拔掉我一根汗毛對全天下有益我也不幹。他下面還有一句話說「舉天下富於一身而不敢」——你把天下的財富都給我我也不要。這是極端個人主義,若人人都能照顧自己,照顧得很好,這個國家就會富強,為什麼?因為社會沒有垃圾,社會沒有包袱,當然就富強。

      佛的愛是慈悲。什麼是慈?就是予眾生以樂;什麼叫悲?就是給予眾生以歡喜、快樂與幸福,這就是慈悲。

      觀音菩薩是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無條件的同情。對於眾生煩惱痛若,都會同情,不因為認識你,也不因為你是我的什麼人,都一概同情。

      什麼是同體大悲呢?你長一個瘡,等於是長在我身上,而感同身受,這就是同體大悲。

      像這樣的人,他不但贏得幸福,而且會贏得永恒。

      觀音菩薩他是無所不在,法身遍虛空,從中國到東南亞,沒有一個國家不供奉觀音,甚至可以說是遍及全世界。

      我們瞭解愛是幸福的動力,家庭充滿了愛,家庭一家會溫馨、和諧、完整;社會充滿了家,就沒有兇殺、仇殺,沒有綁架、勒索、金光黨,沒有了這些事,社會就是一個祥和的社會,是一個溫馨的社會。如果人人獻出愛心,社會就是天堂,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先進國家。

      反過來說,我們若缺乏愛也就沒有創造幸福人生的動力,我們若沒有愛,就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一個冷漠無情的人,不會很健康,也不會是天才;天才都是情感豐富、熱情洋溢的。所以要想活得健康幸福,就必須充滿愛心,充滿愛心再進一步昇華,到了大慈大悲,我們才能夠創造幸福的生活,也才能為人類帶來永恒的希望。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安祥是佛出世的本懷”講詞》

  眾生皆有佛性,唯獨人能修成佛,而且人本來是佛,只要你把多餘的去掉。因為我們不比佛缺少什麼,而是比佛多了很多。佛沒有我執,我們有;佛沒有貪心,我們有;佛不討厭別人,我們討厭;佛能包容,我們不肯包容。所以說,佛沒有的,我們有;佛有的,我們卻沒有。佛有的就是大慈悲。佛與我們不同的,不是佛的智慧聰明,而是佛的大慈悲、佛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我們學佛是學佛的方法、佛菩薩相傳的解脫法門,我們要成佛,主要的是要學佛的慈悲,慈悲就是大愛。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淨化自己”講詞》

  人的修行,不是拋掉情感,拋掉情感是極大的錯誤。人的修行過程,應該是情感與理智均衡發展,理智昇華為摩訶般若,情感昇華為大慈大悲。「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而動物沒有這些。人除了本能、運動,還有思惟、情感、理智,這是一般動物所沒有的,所以說「人身難得」。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般若心經與佛法”講詞》

  孔子講的大同世界,就是佈大講的淨土。我為什麼講這個話呢?因為六祖講「佛法在世間」。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了,那麼就可以「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我們只煩惱自己沒有一個貢獻自己的機會,並不是為了自己有所獲得而貢獻自己;「外戶而不閉」──房子的大門都不要關了。但是今天的社會就不行,水準這麼差,你把門鎖了幾道,窗戶還有鐵欄杆,小偷都給你鋸開,那就無法「大同」了,那是迥然不同嘛。你是好人,他是小偷,那不同,大有不同。

  「大同」就是「小異」,「大同」就是大的原則上大家愛別人、大家幫助別人,人人不自私,人人貢獻自己,而不佔有別人的,這個是大的原則相同。至於說今天開飯,我吃稀飯,你不能吃麵條,這叫「大同」,那樣就錯了。「大同」裏面包括「小異」,你喜歡看電視的看電視,他喜歡聽音樂的聽音樂,他喜歡散步的散步,他喜歡打羽毛球的打羽毛球,這個就是「大同」、「小異」。「大同」並不是全同,「大同」就是說包容性很大,彼此尊重個人的興趣,彼此同意別人跟自己的差別。那這樣的話,不就調和了嗎?一調和的話,「大同世界」就出現了,沒有罪惡,沒有仇恨,只有道德,只有愛,那就是佛講的「淨土」。我曾經講過一句話,就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莊嚴佛土」就是說把世界莊嚴起來,一切不莊嚴的、邪惡的都去掉;「成熟眾生」,眾生沒有成熟啊,比方說開了花沒有結果,這不「成熟」;開了花有結果,果實又長得紅紅的,熟透了,可以吃了,甜了,成熟了。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疑”講詞》

  為什麼會流於冷淡呢?因為你沒有走入佛法正途。我經常跟會友們講「佛法的最大力量是慈悲」,而我在《觀潮隨筆》也經常用這樣的詞彙說「熱情熾然,迥超無我」。一般凡夫的熱情是我愛、我欲,這個有漏洞,但是可以激發熱情;菩薩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對你同情不因為你是我的親人,不問你跟我有什麼關係;「同體大悲」──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你若能夠有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不會冷漠,你會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你沒有「我」,只有熱情,你的熱情不因為「欲」而有。你修學佛法,因為自己的私心、私欲使得情感降低了、冷漠了,那個是走入歧途;你若是愈來愈熱情、愈老愈熱情、愈無私愈熱情,才是走向正途。你看!不要說別的,就說「急公好義」,就是一種熱情的表現,既然是急公好義的熱情,當然是有助益的。你去掉了私我,對別人同情,對別人關懷,你就可以避免冷漠。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禪者的立德、立功、立言”講詞》

  所謂「立功」,就是為眾生謀幸福。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眾生陷溺的心靈,使眾生離惡獲福、離苦得樂。
 
  《金剛經》說「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又說「度盡一切眾生已,不見有眾生如來度者」,真正的禪者是「為而不有、善而不居」的,本著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情懷,度人即度己,自他不二,有何功勞可言?又有什麼真實的功德可以執著炫耀的呢?
 
  禪,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和眾生過同樣的生活,而善與人同,度有緣眾生脫離生死苦海,而不起度生之念。大悲菩薩「苦海常作度人舟」,豈是為了立功?「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又豈是毫無功德?禪者的「為而不有」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借用現今世人一句至理名言,是「只管耕耘,不計收穫」的。
 
  歷史上的聖君賢主,教民稼穡,嘗試百草,創造文字,治平水患……,功不可沒,但是人的苦因卻是根源於心。佛祖的偉大,在使人從根本的心靈上、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度、解脫。佛的親和力、解脫力、指導力普遍深入到廣大的人群之中。而作為一個禪者,正是承先啟後,荷擔如來家業,於大圓覺海自度度人,永不疲厭地做著慈航普度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簡介佛陀正法~安祥禪

                                                          人生最大的課題,就是“生死苦樂”問題有待打破!怎樣不被煩惱纏縛、不再作負面思緒的俘虜,而活得抬頭挺胸、活出生之喜悅?怎樣才能使生命不再像無舵之舟一般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