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如來禪、祖師禪與安祥禪”講詞》
安祥禪的法門極為簡明扼要:(一)求心安,心安無愧地做每一件事。(二)要活在責任義務中。結了婚的要養家,有父母孝順父母,有孩子照顧孩子,這是基本的責任義務,也是禪重視責任義務的傳統。如百丈清規~「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提倡勤勞。(三)我們安祥禪要求做到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時時自覺」:
要經常保持“自覺”,人若不自覺,不覺著自己,人就會迷失。不管講「有我」或「無我」,這只是個戲論,這不是個問題。很多人在哲學上講無我,無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衝突的。有沒有個別的自我?我肯定地答「有」!若沒有個別的自我,誰往生?誰下地獄?誰受罪?誰解脫?但是無論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覺”,要安分守己──守著真正的自己。守著真正的自己之前,先要認識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的自己;然後你要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它,它就被六塵、五陰給遮住,你就會在六塵、五陰當中迷失,你就會忘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說修行忘了自己不會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幾?忘了自己吃幾碗飯,到時窮打嗝,那也是很危險的,所以人要記得自己。能夠記得自己,就會安於本分,是張得功就做張得功的事,是李得勝就做李得勝的事。所以要「時時自覺」,自己覺著自己。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了;原本的心是不會「思」的,應該要說「我覺故我在」,這是很真實的。所以我們學安祥禪,第一要「時時自覺」,不要「覺他」~覺到外面去,譬如看到車子、山水……,不要覺得很好就被它吸住了。大家還記得馬祖跟百丈的故事嗎?馬祖帶著百丈散步,前面有群野鴨子飛過去。馬祖問:「是什麼?」「野鴨子!」「那裡去了?」「飛過去了!」馬祖拼命捏著百丈的鼻子,捏得他直叫。馬祖說:「你再說飛過去了?」意思是說你不要注意外邊,注意這裏(指自己),眼觀鼻,鼻觀心,你不要跟著野鴨子跑,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牽著鼻子走,不要因為外界存在的虛幻假象而迷失了自己。所以古德有的作略是非常親切、明白的,只要你是真修行,看了,真受用!所以「時時自覺」是我們學安祥禪要做到的第一句話。
「念念自知」:
第二句話就是「念念自知」。自己想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很可悲的,那叫「無明」,就是墜入陰境、墜入想陰。五陰~色、受、想、行、識之中,想陰是最麻煩的。
我講《安祥之美》,舉了好幾個例子說:你能保持安祥,男士們就越來越瀟灑,若是女士們,用不到化粧品,人越來越漂亮。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肉體永遠受到心靈的支配。我舉了很多例子,在這地方我再重複一遍,你可以想一想你的朋友、親戚、老師、同學,哪些人有鼻竇炎?鼻子有毛病的人一定是逞強好勝、想贏怕輸、好出鋒頭、處處逞強,像這樣的人都有鼻竇炎;我也說到什麼人會得肝病,又說女人話多,白帶就多……。
我為什麼講這些,這跟佛法有什麼關係?因為「心物不二」,你有什麼心,就會得什麼病。是什麼人,就會生什麼病!所以我們要「時時自覺、念念自知」。有的時候我們有錯誤的想念,若不拉回來、不改正,這個想念就會造成疾病,很多病是想出來的。你每個念頭的動態自己都能掌握,這樣才能修道。
有很多人想念太多,而且專門往壞處想:「這件事若糟……」、「我的小孩那麼小,上學會不會被汽車撞上?」果然撞上了!為什麼?天天禱告嘛!有人本來很瀟灑英俊,因為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彩都褪失了。「喜悅是生命的陽光」,你高高興興的,就好像一個公園上面有藍天白雲、有陽光普照;「安祥是幸福的泉源」,你若能夠保持安祥的心態,那你永遠擁有幸福,而且你的人生非常通暢,傷心的事、倒楣的事輪不到你,那是別人的事;而你呢?提昇了你的親和力,過去別人對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你能保持一個安祥的心態,別人對你就沒有戒心、敵意。所以你也不缺少安全感,因為你這個人可以信賴。所以說:「喜悅是生命的陽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
禪是具有力量的,禪可以表現的兩大力量~親和力與同化力,是永恆不變的:
第一,親和力:若是真正學禪的人,就有親和力,群眾自然會站在你的周圍,你自然就能成為核心。什麼叫核心?一定要有外圍,沒有外圍,不能叫核心。有很多人亂用名詞,說某人是核心幹部,其實這個人走到那裏,都是孤立的,那算什麼核心?真的核心是走到那裡,都有一群人圍著他,感覺和他在一起很舒暢、很親切。所以,你若真實學禪,就會產生兩種力量,一個是親和力,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人群的核心了。
第二,同化力:什麼叫做同化力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同化別人,使別人的心變成你的心。有很多人跟我講:「李老師,你講的話是實在的,我經過實驗,的確如此。我認真修行以後,家庭比較調和,兩口子不再吵架了,小孩也變乖了。」我說:「這是理所當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人都是一樣的心,怎麼會有矛盾呢?自然就沒有矛盾了。」
所以我們要「念念自知」,一念不知,就會跟著念頭走。我有一個老朋友,他每天早上到公園散步一個小時,我就問他:「你在公園散步的時候,都想些什麼呀?」他說:「我什麼都不想,我就是光走路。」我說:「你愛說笑!人不可能把念頭截止的,念頭不可能停止。」念頭,你能煞車嗎?你不能煞車。
但是禪是講求「現量」,不是講求「比量」,它是重視「證量」。我們各位平常想讓念頭停止,是一件很難的事。現在,如果我不說,你也不聽(停數秒),你找找看有沒有念頭?我可以用四個字形容:「似鏡常明」~像個鏡子一樣,非常光明,也沒有參瞌睡,也沒有喝酒,感覺有一點飄飄然,但是絕對找不到念頭!在座的各位,誰能找到念頭?舉個手!你現在就是「無念」!你要知道「不二法門」就是這樣~「有念即無念,有相即無相,煩惱即菩提。」煩惱是很難過呀,而菩提是一個覺醒呀,為什麼煩惱即菩提呢?當你煩惱的時候,證明你有覺性;若是死人,會煩惱嗎?他不會煩惱。由煩惱可以顯示菩提自性的顯露,你若沒有覺性,你也不會感覺煩惱。
所以第二句就是「念念自知」。修行人最怕的是「自己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最怕沒有事亂想。八正道的「正念、正思惟」,鼓勵人去想。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的腦力開發不到百分之三十,就是由於我們想得少。如果我們「想」得正確,不但不影響健康,而且會長壽。你看那些大哲學家、大學者、大科學家、高僧都是那麼健康、高壽,像佛協的趙老菩薩趙樸初,八十幾歲了,看起來像五十多歲的人,頭髮染一染,我都敢喊他「老弟」。縱然他真的是五十歲,但我還是要尊稱他「先生」,因為他的學問、道德修養是第一流的,不作第二人想。
剛剛我在前面說:「想」會落入「想陰」;現在又說:「想」可以長壽,是否太矛盾呢?究竟那一個才對?如果「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責任、義務、國家前途、社會大眾的福祉無關的,你偏要去想,而且以「想」為享受,就是「妄想」;「想什麼」自己都不清楚,那個就是「想陰」。如果我們有目標、有步驟、把握一個要領去想,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得到結論,這樣的「想」叫正念、正思惟。正思惟對我們有用,妄想對我們有害。…
「事事心安」:
我講了修行的四句話,第一是「時時自覺」,第二是「念念自知」,第三句話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無愧,不要做了這件事以後,心裡犯嘀咕,晚上睡不著覺,又擔心這件事發作了麻煩大,影響食慾,破壞健康,損失慘極了。我們每件事做得心安無愧,可以對人、對天、對佛,可以做子女的榜樣,可以無忝父母所生。為什麼這麼嚴格?佛法是很嚴厲的,因為佛法講因果,因果絕不是迷信。你若不相信,你反省一下,我們用佛講的因果法則來說兩句話~
「煩惱與錯誤同在」:當你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或者看錯了問題(問題不是這樣,你看了,認為是這樣),都會有煩惱,都會不灑脫、不自在。
「毀滅與罪惡同步」:當一個人在走向罪惡的時候,他就是在走向毀滅。
我再說得淺顯一點:「錯誤是煩惱的原因,毀滅是罪惡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學禪、學正法,必須能做到「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無愧,可以對天地。我們若不肯做好人,不肯做正人君子,學佛法絕不會成功。各位都知道,佛有十個名號,當中有一個叫「丈夫」,「丈夫」不但是說他諸根具足,是個標準的男子漢,而且主要的在說明他「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才是大丈夫。若不是大丈夫,不是頂天立地,不能對天地、鬼神而無愧,絕不能成佛。人既然想要擺脫煩惱,就不要製造煩惱的因──錯誤,你想要擺脫煩惱,你首先要擺脫錯誤,使錯誤降到零,煩惱就沒有了。所以我的第三句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都做得心安無愧,恰到好處,沒有傷害到別人。
「秒秒安祥」:
第四句話就是「秒秒安祥」,每一秒鐘都很安祥。我若是光說空話,那我非常對不起各位。在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因為柏克萊說:「時間就是生命。」我不能浪費各位的時間。什麼叫做“安祥”?我告訴各位,現在各位“心靈的感受”就是“安祥”,這就是“安祥”!因為,我講話你可以聽,我不講話時~你「一念不生全體現」!我若是誇張,我沒有離開座位之前,各位都可以罵我;我若不是誇張,我講這個話,You can feel(現在你能感覺得到)。你的感覺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你不能罵我;你若罵我,我很冤枉。
能做到這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很快就掌握了幸福。幸福是壞事都不會發生,你連感冒都不會感冒,你百病不生,家庭調和,事業通暢,主管(領導)不會找你麻煩。我講的話都是可以現證的!
《以下摘錄自“耕雲書箋”》
* 安祥禪重視內心的安祥,其中心要求就是六祖講的「無念、無住、無相」,也即是從離執(對外境不著相、不認同,對內心時時自覺,是遠離妄想的心態)開始,透過不斷地糾正機械慣性的過程,達到真獨立、真自由的生命狀態,這跟其他種種法門是迥異的。空閒時看看我的講詞,也許可供參考。
時時自覺──免陷六塵;
念念自知──不墮無明。
* 修學佛法,未能免於迷失者,輒為易於忘卻自己;自己既忘,斯即迷失。似此窮畢生之力,不能免於迷失者,病在不自覺耳。若能不失自覺,堪謂修學事畢。
* 學佛原非細事,苟非奮出塵志,切度生願,厭生死苦,立真實志,下牛工夫,十九難成,徒成自欺,何裨解脫?
簡要之道,端在「自覺」二字,其要義近似「不慮而知」,易言之,即是「唯覺無念」。
* 堅持「自覺」──自覺自在,守本真心去。若能向這裡著力,不須多時必可澈了,亦可證明我言不謬也。修行的次第大略為:
離執──與法相應,外境不染。
去執──搜盡病根,永絕後患。
無執──全歸不二,無我,皆我。
師、弟同心、同體,法無悟與不悟;悟即不悟,亦非無悟,恆保安祥,修學事畢。
* 舉凡大家公認,經我印可的,多屬「解悟」,距離「證悟」還很遠,真正親證到清淨之體,畢竟無身,才品嘗到「唯覺無我」。悟的邊境,要到真無我,不殊唯有我,或唯我獨覺,才可以說「覺即了,不施功」,才算「大事了畢」,也才可以說:沒有我,法界即我。
* 從今以後請牢記:時時自覺(不是覺他),念念自知(要批判它),事事心安(讓心無愧),人人調和(泯除矛盾)。認真力行,並讚美「法」──安祥禪,必能證得永恆的圓滿。
* 學佛之道簡且易,但能自作主宰,不為幻象所移,踐行四句,必能功成果圓也。曰:
時時自覺
念念自知
事事心安
秒秒安祥
此外,不須心外覓佛,心外覓法,便是真佛子,便是正信佛徒。至望保持此刻「即念無念」之「無住」心態,久久便知「道不遠人」矣!
《以下摘錄自耕雲導師“禪的認知與修學”講詞》
如來禪,如其本來,做自覺的工夫,就是觀心。觀心的起點是每個念頭來了,自己要知道;思惟一件事,要能自主,不許念頭操縱自己;要常注意自己的心態,念頭來了,自己都知道,這就是觀心。觀心純熟了以後,沒有念頭了,就坐在那裏保持"心的自覺"。佛是大覺佛陀,我們是小覺佛弟子,中覺是菩薩,再進一步,大覺圓滿就是成佛。這裏我講的「覺」,不是用針刺你一下,才有感覺;而是把「自覺」反過來,就是「覺自」──自己覺自己。古德有句話說得好──「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好像夜明珠發光,照誰呀?照自己。我們的自覺工夫,要領就是如此。能夠這樣去自覺,比參話頭還要安全,還要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