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張生
弟問「如何參?」參者,參詳,亦即思惟也。思惟之主題,唯在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原態和永恆相,以及眾生平等、生佛平等之所以然,進而肯決「萬物即我,我即一切」,這便是思惟的課題。長年累月,閒來便思,終必有悟的時刻。
你問「參而悟,何以見得是真悟?」這更簡單。人不能不受身外的干擾或影響,因此很難擺脫煩惱,很難享受「自在」。尤其想念瞬間不停,片刻難安。一旦開悟,安祥充滿,有心而無念,即相而離相;心如金剛,外界絕難動搖、左右,而享有自在無礙、獨立自由,一切相對悉成統一矣。能長享此境,且無任何疑惑,便是開悟,亦即生命的覺醒。
「悟後如何修?」悟後無可修,但保持安祥、無染,久之一切進境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弟台福澤深厚,智慧內蘊,如今只欠一悟。若能悟,則必能迸發生命潛力,綻射生命華彩,「三不朽」捨弟其誰。成佛猶非分外,於此何須更謙,承當可也。(1982.9.27)
你必須瞭解,那種離念、離執、離分別而又清楚、明晰的心態,是一切聖者同證的「正受」。那不是可以從冊子上挖掘得出來的,它是心傳或別傳的內涵。即使是大悟、澈悟了的人,也只是以此心態作為禪與非禪的「試金石」。因為除了這,教內往往認為「惺寂」、「靈明」、「昭昭靈靈」或「空靈」是祖師心,其實是錯的。
不管你從禪定中攫取得任何境界,就我宗來講,都只是「把玩光景」,都只是「誤化城為寶所」。唯此是「實際理地」,唯此是「本地風光」,唯此是「三昧王三昧」,唯此是「真種子」,可以開心之花,結道之果。修行也必須從此開始,唯以此為起點,但凡思惟、反省、懺悔……都必須以這個心態作基礎,才不會落空。凡研教、看禪籍到不能明了時,只消反顧自心的原態,就逐漸體會到三藏十二部直接或間接都只是說或只為到此一心態而已。往後的日子裡,努力於保持並了解此一心態。當你完全瞭解了它時,你就具備了「正見」,加上原有的「正受」,你便證得法的全部了。
事實上,以上只是就能力所及的,以及允許形之於文字的,概略說出萬分之一而已。只要你視它勝過生命,保護它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你就會發現,保持得越久,體驗也愈深,乃至諸佛諸祖會時時放光加被。所謂「結果自然成」,不就明白告訴人:耕耘就是收穫嗎?當然所謂「法的人格化」,起碼要掃除功利、神奇、玄秘等概念,也絕不可見異思遷。如此三年下來,你就會知道禪的外舉和內涵了。
可以看《圜悟心要》及《指月錄》,但須用「禪的心態」去看。看不懂,就試著權當它是在解說、暗示我此刻的心態,久之必能領會出它的真滋味。
最後必須提醒你:「禪須忌口」,也就是說,既不可以亂七八糟的概念都吸收,也不可以隨便亂講。古人大悟了,依然裝糊塗,未澈悟絕對不提一個字。自己境界尤其不可對任何人講。如此,方符「正行」,方符古人踐行的正路。倘若把它當作一門知識或學問來論說,不但自己不易再進步,也埋沒禪的真精神、真血脈和真生命!
「真實的,必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個甚麼?」希望空暇時不急不緩地思索、玩味這個問題,也不必急著要答案。久之,一旦了然於心,也可以說是「參學事畢」了。
能到你這種境界,很不容易,也不會有很多人。盼能珍視、保持、緘默、反觀,再加上少許喜悅!(1983.3.6)
讀八日來函,欣喜不已。弟台見解正確,理路清晰,已具正見,依此起修,依此保任,不難「就路還家」矣。
正受、正見,原為一事。然耽正受,則壓抑悟性,差堪自了,無方便能利他,故可諷之以正見不具;具正見而少實證,分別熾然,不知安祥為何事,亦勉可刺之以不具正受。若果誠敬至極,且堅信自心,則得正見時,便享正受;享正受矣,見不離此,全以此而自見、自肯、自受用,亦行法施予有緣,而顯大悲方便,可名「等持」。
言「定慧」,慮人扭於慣性,不能了解,姑言正受、正見耳。
法,唯是「一心」,餘皆方便。凡有建立,咸背真實。(1983.6.10)
是否開悟,很容易驗證。如果遇到拂逆之事,不生煩惱;遇到可欲之事,不起貪戀,心不動搖;遇到可怖之事,不生畏懼;遇到不平之事,不生憤慨;時時安祥,驅之不退,忘之不失;凡事入目便判,不生疑問,便是開悟之徵,不須問人即知。
我向不重視他人布施,且亦時時量力供養他人。我最樂見的是人們真實修行,誠心向道,作個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的人。(1983.6.28)
所謂「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但能保持心的光明磊落,而能敬業樂群,便是正修行路。若輕忽世法,名為「邊見」。於日常繁忙中保持心的安祥,於公餘閒暇時稍稍思惟生命的基因、共相、原態,時至必能徹了。
若忽保任,即非心宗;倘忽做人,名為狂誕;總以留心人際調和、學術進修、心靈淨化為要務。凡此皆為佛法之正行,亦即「既存在又超越」者也。若於此忽略,即非大心正行之士。(1983.9.19)
示鄧君
一、正法是「獨行道」。湊熱鬧、搞法會、敲打唸唱,只會耗時費事、失心失念,與保任之道相違。爾後盼毋倡導此事。
二、同道聚會,只貴坐而論道,各抒心得,各談「正受」,使心光交爍,互蒙法益。
三、「心宗」一法,直承世尊。苟非具大福澤、大智慧、大誠信,必難契入。倘摸著光景,產生境界,且又分別心重,終必陷入魔境,擺脫大難。
故本法貴能得心而保任之。苟堅定不移,假以時日必克大成。而轉凡成聖,是何等大事?故特重反省昔非、懺悔往愆,而以居敬、存誠保任之。此事至簡至易,然須福慧為基,誠信為助,否則縱遇大善知識,亦不能獲益。學正法之大忌有五:
好談論,遠實踐。
喜熱鬧,厭孤單。
慕神通,好奇特。
理不澈,見不透。
昧般若,忽保任。
犯上忌者,縱不入魔,亦與正法南轅北轍,絕不相應。反之,苟契「心宗」,絕無魔事。
四、供養之道,主存誠敬信,而不在物質。況我等般若因緣,宜重法供養,拼命反省,努力保任,便是法供養。
「法供養」者,弘法與修法是也。以賢弟之能力,應觀察、訪問上根大器,加以長時考察,視其果為良材,向其讚揚正法,誘導入我門中,俾熔成大器,以報佛恩,最為切要。(1982.1.6)
示寶林
既學正法,應力行「八正道」。凡事負責盡職,並應滿懷喜悅地做你分內的事,自然會逐漸習慣。
軍中的工作,應在軍紀、營規的前提下推行愛的教育,亦即多鼓勵、少責難;多開導、少教訓;多接近、少疏遠;多瞭解、少空談。總之,首先要力求適應,然後建立信心,一切就簡單了。
既獻身軍中,最好不必輕易離營,尤不宜動輒請假。
目前宜瞭解營連的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以及團隊慣性、本身職責,故可不必看《五燈會元》等書,俟稍稍進入狀況,再看不遲。
心頭悶悶,不妨唱歌。
每天的工作,應有個卡片,自然不會忘記。我有個口訣,不妨參考:白天的工作晚上檢討,明天的工作今天準備,遇到了困難請示長官,發現了錯誤馬上改正。
軍隊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能尊重人、團結人、同情人、照顧人、原諒人,大概所遭遇的困難就不多了。我雖然是「老兵」,離開軍中也有幾年了,一切怕與我所想的有出入。
請不要執著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工作就是正業,對吧?靜下來,適應環境最重要。(1981.3.3)
讀了來信,只有用「歡喜無量」才能形容我的感受,果然沒有辜負般若因緣。
人總會犯錯的,誰又能對一個掉進污水坑裡而拼命向上掙扎的人不加援手呢?人,不怕錯,就怕安於錯誤、不想擺脫它,那別人就愛莫能助了。
你以為我從來就沒有犯過錯誤或罪惡嗎?不然!我只是不甘沉陷,不肯原諒自己,而從污池裡爬出來而已。否則就是「哀莫大於心死」了。
綜合地來說,你的見解很正確,修途很正確,感受也很正確,非常可喜。涉及精微的地方,就你所提的問題,分條答覆如下:
一、「觀心」誠如你所說的,是觀無明心,也就是從「觀心」了解自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心態。「觀心」既久,妄想就不能操縱你了。人的大錯、人的迷失,多半是由於「不自覺」,「觀心」法門就是讓人由「不自覺」而「念起即覺」。觀到純熟時,自然會發現「念本是無」,進而了知「念本無念」,則可以「無念而念」矣。所謂「念而無念」,即是「長空不礙白雲飛」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跟我坐而論道時的心態,就是最標準的「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念念不住,念念離執」,且是「事如春夢了無痕」的「真無念」了。此外用文字語言,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二、佛法是「捨方便無究竟」的,「觀心」亦然。修行的目標是自解脫,亦復解脫在纏眾生。你講的妄想不生,便是「觀心」到純熟的成果。
的確,「觀心」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但也可以說是修行的全程。因為到了觀而不觀、不觀而觀的境界,就接近自覺自心、自心自覺、覺心不二、假名正覺的圓滿境界了。如果說中間還有的話,那就是自在自觀、自觀自在、觀無不自、自無不在。吃緊處只在不觀而觀,不覺而覺。切不可泥跡失神,至為緊要。
三、鹽亭大師開示諸語,你應該深有體會,至感親切才對,所以這裡不作答覆。只告訴你,「真無念」不同木石,不同斷滅。何以故?無「念」並不等於無「知」,更況念而不執不住,非意、必、固、我之所出,就是「無念」了。
四、「忘」字是修行的要訣,不則如何廓清那前塵的擾亂?到觀而不觀,不觀而觀時,非「忘」而何?必須有個「忘」字,才能由「觀」而「覺」,味之!保之、任之亦復如是。
五、「回頭轉腦」,是說把一個覺受、心得,回歸到你修行的目標,把答案放到問題那裡,不然就是「悟後迷」。簡單地說,就是把修行所得統統投向「父母未生前」去契會、印證、豁然、肯定。你的反省方法很好。
六、你的體驗很正確,能忘尤可喜。
七、工作時宜專心工作,不須觀心。對修行者而言,吃飯也是一種工作,所以不要觀心。
八、修禪宗法門,以「觀心」為正行(參話頭亦然),餘為助行。須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外無心,心外無佛。
觀到「觀而不觀,不觀而觀」,你那些問題根本不存在了。年來目力不濟,少作詳答,大概答覆如上,應該是可以了。
九、你那些感受,可以說是「正受」,是非常好的。但如執著它、自詡、自滿或橫生分別疑慮,那就不妙了。
這事不關「忘」字。只要不管它,就「吉祥止止」了。當然無須用「保持」兩個字了。因為它並非「招之即來,麾之即出」,也並非可以用意識保持的,只莫執著。
今後於心態大好時,不妨「回頭轉腦」看!(1983.7.13)
關於「知有」一節,你已知道,本可以不說,但為了落實正見,不妨畫蛇添足一番。「知有」者,即六祖講的「我有一物……」云云,亦即所傳之心態,亦即真空之妙有也。此事你已熟知,不合再問。若果不知,非我同行;若果不知,「保任」何事?
切須去淨我、法二執,二執若無,誰悟?悟甚?能得如此,始名澈了。須知我宗悟不難,了則不易,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閒時細味之。
你對沉、穩、默之體認很正確,所云「淡化」尤妙。何以我不囑汝去「機心」?汝之優點即少機心,不用手段,一片純誠,能保此天真,成佛有分,更何論悟與不悟!
回頭轉腦者,一切正見、正受統統匯歸本來人、本來面目,亦即「回光返照」之意。照得親切,涵蓋吻合時,驀覺佛在斯矣。
師彥禪師表現雖不灑脫,卻能予人以啟發。「因地倒,因地起」者,是心陷你,亦唯心能救你。餘皆允當。
以上簡答雖簡,已是多餘的了。因為你已超越了這些個見解,勉強補充幾句而已。若論見性,根本就沒有這些子,與這些子毫不相干。你若自肯,確已灼然見性,不信試放下萬緣,看是個甚麼?若有即不是,若無亦不是。你若不停尋覓,到家反而愈遲。時時細味此句。
總之,兩次來函,見地純正,殊為欣慰,誠我弟子也。望去淨私我之心,掃除邪見、正見,但只恁麼「自在自觀,自觀自在,我覺故我在」去,成佛且不遠,更何論見性?盼厚自愛、厚自檢,為佛法、為眾生,當誓志到家方休,莫將途中當作家舍可也。(1983.7.16)
示忠雲
我所渴望的是弟子們實修、實悟,並把正法弘揚、延續下去。說到供養,真供養是法供養,此身尚且為幻,更況其餘?你的問題反映出你的確是在修行,所以我很樂於解答。
一、知得生命的屬性,時時覺知真偽就可以了。原本無道理,切莫找道理,更與熱與濕無關。若果恁麼想下去,那是典型的妄想。
二、天台教觀有頂、忍、暖、世第一諸種反應。你的重覺乃必經過程,不可以緊張,更不可以疑慮。只要路沒走錯,中間的景象是無害的,只莫執著,淡然應之,便是好現象。否則我執太重,便不是法器了。
三、昏沉是陰重的現象,基因是以往想得太多,反省懺悔得不夠。如果平日保任上得力,此一現象會慢慢消失。普通修行人卅年尚且去不盡陰氣(五陰所積),何況你才剛剛契入正法?別急,慢慢來吧。
四、偶現光明,那只是靈光一閃,若果修行有成,就永遠生活在金色光明裡了。別怕,那是對你修行的鼓勵和啟示。但卻不可以嚮往、追尋,因為修行絕無僥倖。
以一種淡然、安祥、喜悅、寬容、知足、感恩以及「常見自己非,不見他人過」的心情,時時察知自己的心態,便是真實修心,也無須特地安排一段時間去觀心。倒是應該安排一段時間做有系統、很週延、很綿密、心志集中的反省,才是最最有益的修行正途。(1985.1.16)
人總是活在自我、自是、自我我欲、自我保有的執著中,於是人也不能不活在自我束縛、壓縮、煎熬、腐蝕中,而沉淪、迷失、墮落。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的人,意識不離軀殼,於是活得不瀟灑,死後遭業牽。
人無須追求真理和永恆,人只要確切認知了原本的自己,當下也便證實到人原本解脫、原本自在、原本安祥、原本永恆、原本當下的心就是真理,根本無須向外追求。人只由於自我執著,才瞎卻了慧眼,看不到真實。
想想看,當他專心聽法──那種平常而又真實的語言,環顧四週,那一個不是容光煥發,反映出心靈的澄澈?可知唯有你那光明、正直、無私、無罪、圓融安祥的心,才會使你綻放生命的華彩,才會使你活得安祥,也才能讓你擁有幸福的人生。
《安祥之美》和歷來的講話,說得夠清楚了,只希望你拿出堅強的決心、毅力來戰勝自己的錯誤,寧死絕不明知故犯。相信以你的慧根,只要不辜負自己,不腐蝕自己,秒秒保持內心的安祥與心地的純正,不須多久就會澈悟本來面目的。
禪的表現方式是多彩多姿的,為了遷就現代人的根器,我已是把隱喻變作明說了。再不成功,那就是「不為」,非「不能」了。
古德說:「人成則佛成」,好好做人吧!能夠無愧於家庭子女,去成功也就不遠了。修學禪法乃是「獨行道」,須耐得寂寞,長久不退才行。(1985.10.21)
生存的前提是適應,生活的基礎在和諧。人若不知足,必然闖禍;人若不包容,矛盾叢生。
不怕錯誤,只怕不肯拋丟機械慣性與軀殼起念。
主觀是我執的發露,不滿乃安祥之大敵。能看別人(不幸者),想自己,就該生感恩、知足之想才對。
高興你再次下決心。請記住:最不原諒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佛天的寬恕。從今以後請牢記:
時時自覺(不是覺他),念念自知(要批判它),
事事心安(讓心無愧),人人調和(泯除矛盾)。
認真力行,並讚美「法」──安祥禪,必能證得永恆的圓滿。離開這,別無真實;背離這,自趨毀滅。
保持此刻的心態,延伸到永遠。(1989.3.31)
示雲開
一、《壇經》慧明所謂,即「本來面目」。然貧人乍富,未免承當處不夠肯決,故有餘疑。其實當時所悟只是「法」,若完成「法」的人格化,則須依法而修(修正想念、行為使如法)。
所謂「密在汝邊」,即是「冷暖自知」,他人如何得知?故名為「密」耳。
二、「開悟」為得道(知得應行之道路),「大悟」即證得「本來面目」,亦即宇宙真象。
開悟與大悟只是心態的差別,本質無二。所悟是否正確,須經師印證方可。
得金剛心而不識,且不能「保任」,便是當面蹉過。何以如此?總因平時用功不誠、不勤,致「棄金擔麻」耳。
本心者,生命之基因、生佛平等之所以然、心的原態是也。
「緣生可貴」者,無中生有之謂也。我與諸弟授盡肝膽,奈弟等興趣過於分散,不能置心之「焦點」於正法之上,我亦徒呼奈何也矣。盼能熟背《壇經》並如法持誦《金剛經》,或能有悟入之時。(1982.11.28)
大宇宙中最最永恆的真理,是「無字天書」;人生最切要的課題,是認識自己;修行最扼要的法門,是秒秒保持心地的安祥。其餘都是枝節問題,可以不必管它。
說到觀心,有兩重要領:一是只管看,一是追求念頭從何處生起,久久自然契悟。
「分別」與「離分別」不是兩件事,「分別」只是胡思亂想、見景生情、隨見起執的別名而已,但能令心光明磊落,並無許多禁忌。記住,只要保持、追尋內心的安祥,並無別事可堪重視。(1983.3.31)
真正限制、妨礙、埋沒自己的,永遠只會是你自己。對「法」來說,是如此;對整個人生過程中任何事物,也莫不如此。
因此,認知、調整、改造自己,便是學法的中心課題。離開了這些,不可能有落實的結果。這些是答覆你來信的前段。
你的問題,反映出你正在用功,這是可喜的,但是有些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正法並不在多知,而在力行,你既然問,我仍然願意勉力答覆如下:
一、本性是指一切生命(或存在)的共同屬性,它不只是「覺」,但也不離「覺」而別有。只要你能保持統一、獨立的心靈十分鐘(或更久一些),就該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二、宿命通……,是表面意識提升以後的自然現象,那仍然是有為法,並不真實、究竟,只有漏盡通才可貴──永絕錯誤與煩惱。
三、你說得對,向上的努力是覺醒的開始,一切墮落皆由於不覺。「覺」對於原本的自我,並不全同。進進退退,是由於心力薄弱,不肯堅持努力下去。
四、所謂「一切種智」,乃一切智慧的根源。「入水不沾泥」乃指「離執禪定」,這點很切要,一定要明白。你只要保持安祥心──內不起妄想,外不起認同,中間不被消極性的情感所蒙蔽,自然「入水不沾泥」,亦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前念不生即(本)心,後(正)念不滅即佛」,前念不生之心即「本心」,後念不滅即不改變、不斷滅,即是佛了。
六、這裡所說之心,乃就體而言,與「覺」是一非二。這是修行最了義的言句,你只要保持自覺──只覺自己就對了。古人說:「如珠吐光,還照珠體」,就是指的自心自覺,自覺自心,亦應知覺外無心,離心無覺,唯令不二,乃稱正覺也。(1984.5.19)
示宗雲
一、「觀心」不可執著肉體,心無方所,「不在中間及其內外」;初初只要念起即知便可,三個月後可窮究念從何處來?如何形成?或窮究原本的心態是個甚麼覺受?
二、「觀」與「參」是殊途同歸的兩種方便,宜先「觀」後「參」較快。「參」也只參「本心」(原本的心態是個甚麼境界)為直截了當。
三、凡是懷著好奇、功利動機而想學法的人,與我無緣。凡是志在慈悲濟世、追求解脫、矢志上乘、不計得失、以悟為期、終生不退者,皆願為友。至於皈依一事,依人不如依己,佛佛皆靠自力,求佛不能成佛,求法則甚有用。(1985.4.21)
佛、仙、神、天、人、畜生、地獄、餓鬼、胎、濕、卵、化生之差距,只是心靈狀態不同而已。佛之大慈悲,具體表達在心印的傳授。得此心者,頓超諸地;能保任無失,一生大事成辦。悟,亦只是善能詮釋此心而已。心外另覓悟緣,反而失落寶貴真心,思之。
今後宜謙虛謹言而時時觀照自心,於心態調和時思索「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是真正修行。諸外道之言,盡名「心外有法」,切不可信,不則迷失,實在可悲。須知饒是畢生修持,不得正法亦難獲此心態,切知珍惜。
我法「以無相為宗」,若見幻相悉皆是妄,併以「空」觀之,莫執為實,尤不可生喜生怖、生奇特想。(1985.6.7)
示王女
古往今來,任何人總是多少要活在無奈中的。倘使勘不破人生如夢──對真實永恆的真我而言,未了悟一切皆不出因與果,勢必陷於抱怨不滿的惡性循環,而苦上加苦,且損己不利人,障蔽真心,閉塞靈明,殊為可憫。
當人開拓心胸包容他人錯誤,憐憫他人錯誤時,必得心靈昇華之補償,而更能精進。
如今你當以包容、忘懷,只活在現在這一秒鐘,努力管帶安祥,不容許自己起心動念,一如《金剛經》所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唯有安祥的自覺。在安祥的自覺中,隨緣盡分而不失安祥就對了。若自怨自艾,抱怨委屈,則會損害真心,破壞安祥,就太不智了。須知學正法要贏取的是生命的永恆,何況凡結果必有原因,該來的終歸要來。忘掉這樁不愉快的事,唯守安祥,才是有心力的人,才能獲得佛天歡喜。更不可求開悟,求速效,否則便「執之失度,必入邪路」了。(1988.1.22)
眾生本來是佛,只是被業垢埋沒,本有之光明、智慧不能綻放。若能從不斷發掘自我中揚棄業垢,則心光日朗,安祥日深,以致心無點埃,則功德於焉圓滿。
禪,尤其是安祥禪,一經傳心,即得安祥感受。得此「正受」者,即契入「離執禪定」。欲求進境,須秒秒保持安祥心態,勿使間斷;欲期「保任」不失,則須努力反省改過,令心空空朗朗,毫無執著,是名「去執禪定」。「去執」之障礙為自是、自艾、自怨,以及對外認同、內隨妄想,故「去執」工夫說似不難,行實不易。賢徒今既找出自己病根,應堅定決心痛加拔除,繼續努力,便可證入「無執禪定」矣。「無執」即「漏盡」,亦即成佛也。
吾法切要處,已盡揭示,盼珍惜、思索、力行,此生了畢,絕無可疑。堅切朝解行相應、知行合一處,努力自勵、自策。(1988.4.1)
示劉女
非常高興你完成了一次突破,獲得法的印證,並辨識出生活與生命的真偽。這非常難能可貴。
儘管佛法不離日用,也儘管真理是普遍的,因此它與人近到難分難割,但如果缺少了誠、敬、信,仍然會自形障礙,而睹面錯失;缺少「管帶」、「保任」的行履,就不能落實而歸於幻滅,流於戲論。這又豈是佛法之咎?今後應活在秒秒安祥中,並力求心安無愧,甘心於責任義務而無怨無尤。只發掘、揚棄自己的錯誤,而不要把外在的一切,認同為真實,就是有進無退了。
禪是無為法,只須保持安祥的心態,不須追求「法」,尤忌等待「悟」。
果能安祥深深,目前即是淨土,當下與佛無殊,篤信、莫疑。
近見會友多有進三退二者,病在「逗漏」,因此寫了一首《杜漏歌》歌詞。若能如說而行,成佛何假劫數?盼望抄錄、力行。(1988.7.14)
示顏君
禪的特殊作略是讓人悟,而非教人滿足于知道和瞭解,所以才有「參禪」的事。所謂「參」就是探索、推究和向自心求答案的意思,因此禪的性質便是「思惟修」,便是借假(意識)修真(修正假的,恢復原本的真心)。所謂「真」,乃是原本如此、究竟如此的。如果從別人那裡獲知的,就只會是知識、學識或常識了,有何可貴?所以古德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只有悟出的,才是從本心流露的真實現量,才是「正見」與「正受」,才會在自己的血肉裡生根──真理人格化。
儘管是如此,為了不讓你失望,為了表示我誠摯的尊重,仍然對你的問題略作答覆:
一、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在這大宇宙中,除「自覺」以外,所有相對的事物都是條件的組合。當你把條件一一抽出,就會發現宇宙中根本就沒有單一存在、永恆不變的東西。所謂「無自性」,是說除了依存,沒有原本存在的個體。例如:當你把構成原子的質子、電子、中子逐一抽出時,便會發現,除了條件的組合,根本就沒有永恆不變的原子,乃至質子、電子。
至于人,就因緣所生的肉體,六塵所積類似電腦軟體的分別意識而言,的確是昔無今有的。然而無風不起浪,那能形成分別意識的基因,則是原本如此、普遍皆然、永恆不變的「本心」。
「明心」是要明白自己的「本心」。明白了本心,才不會執著分別意識就是真實不變的自我,才不會妄自執著,為了假我而埋沒真我──真我是「自他不二」的「無我」之我。
「見性」在澈見生命共同的、不變的、平等的屬性。此見名「正見」,餘見名為「邪見」或「外道見解」。譬如:水性濕,火性熱,生命的屬性是甚麼呢?問題固然簡單至極,但若不具誠敬,業深障重,也會像盲人不見日光一樣。
忽視了這些,人就無可避免地要活在「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的煎熬、無奈之中了。這些便顯示了佛祖的大慈大悲了。
二、自性、本心、真如,詞別義同。自性是般若之體,般若是自性之用,而體用不二──即體起用,用不離體。故佛法是「不二法門」。
三、空義難明,唯證乃知。若就學理向外邊探討空義,不但容易「錯認定盤星」,而且與自我解脫毫無交涉。仔細!
四、佛法是「無法之法」,只是「因病予藥」,對不同的根器,說不同的法要,所以佛說五乘法,然而確無牴牾。
五、你的見解很實際。然而頓悟來自漸修,放下屠刀談起來容易,但也必是宿具善根,且經過長時內心的矛盾──善惡的對決,才有可能一遇勝緣,便爾覺醒。
「佛法不是小兒戲」。你若誠心學禪,必須先消業障,否則絕緣體是不會導電的。消障最好的方法是由衷地反省過去,正確地認知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找出個性偏頗的所在,行為想念黑暗的部分,徹底地、真誠地懺悔,誓死不重犯;爾後,把生活的理念基礎,建立在「唯求心安」上,才有相應的可能,否則只求知道是沒有用的。(1989.1.9)
太多的人追求真實,得到虛假;追求向上,沉入深淵;追求解脫,自生束縛。何以如此?無他,以相對心求絕對真理,捨無盡寶藏向外馳求故。
今後,但能如說而行,向自心細細、深深、層層發掘,去盡原無者,則本有之真心、真理自現。從此不妨傾此心智,普潤蒼生,遍灑甘露,更甦大地,豈分外事?
我有開藏之鑰相贈:
秒秒安祥 念念自知
人人調和 事事如意(1989.1.28)
覆溫居士
捧讀二月二十八日來函,非常敬佩您的古道熱腸及對國家的殷憂,尤喜談到知音之共鳴。
眾生界的一切吉凶福禍、成敗利衰,無不取決於人。倘使不從提昇、淨化人的品質著手,任何好的政治主張等同空談,一切保國大計如同廢紙。唯有人人求心安的社會,才是祥和光明的社會;只有人人活在責任義務中,國家才能富強。佛法隆盛的時代,也是國家昌盛的時期。天下沒有孤立而能存在的事物,因此佛法的使命便是救人心、挽世運,把極樂世界在地球上締建起來,而不只是死後的歸宿而已。
禪是佛法的特質、生命的基因、心的原態,是真獨立、真自由、真平等的體現,它是既存在又超越、既昇華又涵攝、一法不立而又一法不遣的。我渴望結識像您這樣具有真情感、真理智的朋友,來互相砥礪,共同完成「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使命,使世界躋於大同。
請我加持的事,您會在三月七日上午十時三十分有所感──心態改變。古人說「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可以實證的。以後只要以我說的方法持誦《金剛經》,就會獲得同樣的覺受,那就是「正受」。若能保持這種心態,讓它穩定地存有,而讓以往慣於「著相」而易於被外在牽制的慣性逐漸陌生,好消息就近了。此事的確是「但辦肯心,絕不相賺」的,我相信您並不缺乏毅力、恆心,因此也深信您必能成就而達成弘法濟世之大願的。
如果你能把我的詞彙,用日語介紹給有緣的彼邦人士,倒是件有意義的事。(1989.3.7)
示林君
很欣慰你的用功,近代青年求其於真實處留意者,萬中難有一人。你能如此用功,殊為難得。但恕我直言,你還沒有找回你真正的自己。
真我很難描繪,我只能勉強再刻畫幾句:真我是一切生命的本質和根本屬性,是一切理、事的起源和建立一切的基礎;真我是一切生命的實相和共相;真我涵攝一切而並非任何;真我的別名是無我,但不可以無我為真我;真我是至理的絕對,不可從相對者見真我;真我泯善惡、離是非、統人我、一時空、平凡聖──唯我獨尊。如果繼續描繪太嫌瑣碎,而且任你如何描繪,總難勾出真貌。
見真我即是悟,悟者自證也。證有理證、現證。理證者,灼見宇宙人生不二之理;現證者,真我昭然現前。
這是大丈夫的事業,當非一朝一夕可幾,一旦灼見無疑,立可轉凡成聖,故古來稱為大事。然事雖非可一蹴而就,當信有志竟成,持以恆心,不急不緩(毋忘毋助),敢保終能達成也。
平常真用功,輒在本乎良知而行,莫使私欲、我執污染此心,便能日起有功。(1979.4.12)
示邱生
至道不難,唯人自障則難矣。弟台精誠於反省懺悔,殊為欣慰。一旦心垢淨盡,障礙撤除,眼前便是大光明藏,豈不慶快生平?除此而外,尚盼於孝悌友愛上多下工夫,庶幾調和基礎得穩固,無上大法有憑寄,幸自省察、彌補之。
弟須知正法難遇,不然出家二三十年,何以漆桶依舊?
毋存機心,寧做痴漢,則龍天樂於加護。稍涉心計,盤算利害,則既自作聰明,諸天護法必搖首不顧,惕之!
修行之道,唯在見性;見性之後,輒唯保任。保任之方,曰:「不可須臾離」耳。久之純熟,正見自生,古人名之為「後得智」。若於保任中念念恆思「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則如火箭裝「加速器」,一日千里必矣!
二年半來,耗費心光不少,所求者何?唯望大法幢高標遠照,興大法於末劫,與諸弟共報佛恩、祖恩,協眾信共挽劫運耳。至季刊之發行,務求精美,若經費不足,弟我當率先節衣縮食資助之。蓋貧窮緣前世吝於布施供養,亦唯法施乃能裨益法身故。
別後無時不以禪學會為念,弟等能注入心血奉獻心力,使之茁壯、堅實,即是實實在在報佛恩、師恩,亦將見功不唐捐也。(1983.2.9)
一、學法貴「行」。若置念於法則似安祥,應對接物便渾然忘卻心態之保持、正念之住持,無日能了也。
二、學法貴堅固根本,「本立而道生」。法之本在「心」,學法修持在去障蔽、復本心。復得本來之心,當須臾不離以保任之。不然徒見歲月蹉跎,驢年得悟!
三、悟者,自覺自在而自肯之而已。如此則不以類似電腦裝填資料之意識為我,了然於的的「無我」,則「我執」破,「法身」顯矣。若不去私我、執我之私,終與大法難相應。圓證「一心」時,我法二執、理事二障當下冰消。何以故?依自心證量所覺悟故。
四、弟當以恢弘心胸、眼光、氣度為修養目標,庶期法之大成。
五、煥公所作諸語為方便之談,未可執泥。若執為定論,廣為宣揚,大非我宗風範,且亦得罪袁夫子矣。然所言則不虛,慮愚人執之成邪外耳!
六、無功德不能證法身,盼全力襄贊會務。捨供養無以增福慧,希量力供養,則障漸消、性自明矣。(1983.3.3)
「人道立,佛道成」;「全心即人,全人即佛,全佛即心」。故知「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弟當從拓開心胸,放遠眼光,以養其量;敦倫盡分,孝悌融熙,以固其本;一念之起,了然自知,以克其念,則不假多時,心光必圓滿也。
為季刊、會務費力不少,此即最上供養之道,莊嚴法身之行,種種功德絕不唐捐。盼持續努力,以竟全功。
新居就緒,當全心致力於心之「保任」調適,多讀《壇經》及《佛法要領》,裨益尤大。(1983.6.28)
示曾生
古人對加深安祥、踐行中道最寶貴的啟示是「截斷兩頭,中間不住」。
什麼是「截斷兩頭」?就是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想過去得意、失意、恩怨、愛恨、順逆……不為了私我的主觀私欲而編織未來,只確定修行的目標,其他都交給佛天。
「中間不住」就是只以安祥、喜悅的心態,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義務,不讓得失、是非、人我、喜怒等二元意識停留在心裡。修行人不必改變外在,只是堅持不活在過去的記憶中,不編織夢想的未來。
這是血肉現實中的正法真心髓,也是佛祖的大慈悲、真摯愛、極恩寵。(1993.1.1)
覆高居士
佛法是心靈救濟法門,不貴知解,只貴心態。
人能免於痛苦的煎熬,靠心理的狀態。
人能提高免疫力,免於疾病的侵襲,靠心靈的狀態。
人能在生、老、病、死中免於煩惱、痛苦與恐懼,全靠心靈的狀態。
人所以不同,乃由於心理狀態各不相同。
禪也只是一種心靈狀態。居士試看《安祥集》半小時,然後覺察那時的心態,努力於一切時、任何情況下保持這種心態,就會自然進步。因為安祥禪是無為法,這種「保持安祥心態」的方法是「行入」,比「理入」容易。(19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