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 耕雲書箋》選文(上)

示何老

    近來南部同道頗能精進,奈道心欠熟,每見事倍功半耳,蓋學法:

    一者重反省、懺悔。
    二者重摩訶般若之發露。憾者,雖以心光啟伊等正受,奈多不能保任,離我未久即失去矣。
    所謂摩訶般若,即大智,亦即如如,如者吻合之意,第二如本心也。能如本心,便是「正受」,此即密宗之無上大印,亦即「明體」之證量,捨此無理、無事,亦無法矣。味之、珍之、保之、深之為要。
    壇經為無上法寶,世人多以讀小說心情流覽,誠福薄慧淺之流,兄宜字字溶入心中,必裨大用。即「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十二字能透澈了解,亦堪稱參學事畢。  (1982.3.18)


示觀然

    談佛法,知多少皓首窮經,終未了事者,蓋陷在理障不能出離耳。
    直言相告,真實的必是原本的。試問,威音王前有甚事?有甚理?但只運糞出,切莫運糞入可也。何者是運糞入?心中但有所蘊,不論正邪、是非,俱名「金屑入眼」,俱不自在。昔悟「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了卻凡心,即是佛心」十六字,當奉為座右銘,用淨餘識。蓋「解」者,分別也。若離分別,有何可解?顧凡心大難「了」耳,了則凡即非凡矣。祖師心絕知見、絕學解,但只一股生機流暢而已。
    「安祥」二字,便是「正受」,便是「法味」。離開安祥,何曾有道理可學?縱學得,何裨生死解脫?
    宗門人用功,但求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若能省悟本來面目,當下一切具足,當下證得不生不滅,當下與佛不殊,當下死卻一切偷心、馳求心、顛倒心……當下以無心為心。無心之心即離執之心,即用照不用分別之心,亦即轉識成智之時也。
    莫向道理探討,縱探討有得,反成目中金屑。故能放下,便輕鬆。我執若淨,當下解脫。
    落實而言,只個「安祥」便已理事全賅,參學事畢。惜多少人不會,徒成辜負耳。
    以兄之智慧,料已理事全捐矣!若然,其日見灑脫也必矣。苟有絲毫馳求心不盡,不名金剛心;古人所謂之偷心,蓋指慕道崇理之念耳。  (1979.3.6)


    欣聞進境日新,歡喜何似!此乃水到渠成之理所當然,不則佈大心法成妄耶?
    惟此事初則時時走作,操之則存;繼而似有似無,若存若亡;再繼之則行坐不離,動靜不二;終則深深內證,定慧圓明矣!此即所謂自內證、自受用、自己眼,亦名金剛心,以其不變易、不可摧故;亦名本地風光,天上界心而體現於實際人生故。
    得此大不易,亦似無難,此古人視為至易復至難者。不得此,不能放光;胥由此,乃具「傳心」之力,故須尊重、承當、努力。
    但莫憶以往,莫思未來,安住此無住心,於日常生活中百無一誤,百無所忌,只不教沾上半滴,便是「行篤道」,亦名「不行篤道」也。  (1979.4.2)


    正法、真我之光熱,有不可思議大力。然「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若非根本已立,便無此事。而超常識事聖人不言,爾後你我皆當戒之,以示務本篤實。
    近期切宜逍遙、安適,注重調和心身。
某某不去傲、不息分別,則無可救藥。蓋分別不息,則真心失照,失照則生機衰矣。故欲得自在,必當以「照」代「分別」。
    六祖曰「吾有一物,無背無面……」,要時時與偕,至雖忘亦在,可矣!古德道「暫時不在,如同死人」,曷其味之。若在,則不必求照,自然照矣,自然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矣!可貴若斯,豈可不尊重?尊之既久,打成一片,合而為一,則定慧圓明,修行事畢,六種神通不求自至,正法之可貴在此。苟無此「一物」,經名「乾慧」,無生機故。倘有此「一物」,縱不自知,亦二六時中放光動地,他人近之且有安祥感受。
    雖曰雲天隔阻,地處南北,且喜你我質同、法同、生生世世同,則不啻一人耳。願少奔波勞頓,則彼此活在彼此心中也,何曾有距離?  (1979.8.2)



    吾宗至高無上──禪為心之體、佛之心,諸聖同源,皆由此出,非小根能企。蓋禪為宇宙全體之實相,臻於理未萌、事未生處,故稱「極則」。既得其全矣,全身融入矣,「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外無一法可得。故小根好奇,必生退轉,大心菩薩乃堪荷擔。不明此事,實難免輕法之咎。
    吾宗至難至易──無門為法門,非理所可入;饒伊解開秤錘,鑽破故紙,終歸茫然;其難也如此。然苟得宗師心傳法印,當下「知有」時,則保任有方,趣向有分。唯此法無為,無可修證,但只觀心,便是方便。此外忌憶念以往,忌艷羨奇特,但莫污染,不須更修,故名無為法,標示大別於一切有為法也。顯然關鍵在以「知有」為入處,不知大難,知之甚易也。
    吾宗至穩至妥──從初發心至圓滿,中間絕無迂曲障礙。
    吾宗至近至捷──近者,與佛不隔,與聖不背;捷者,才一「知有」,便顯性光。臻其極,全其淨,即是三界慈父、眾生依怙,何法能勝?  (1980.1.30)


    瀰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但能自愧、自咎、自悔,可以粉身碎骨不可以重犯已懺之過,則般若鋒端、金剛燄下,何罪不消?何障不破?但能以法為生命,鄭重確立自己的心態及形象,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庶可罪消、障除,自性光芒綻放。不了,則業障不能空也。故真懺悔莫過於真修行,真修行莫過於凡心大死,法身大活。「醫病不假牛駝藥」,但能認真觀心,莫忽一念,初則觀妄心生滅,妄盡本心自現,則自證、自肯、自觀自在矣。
    某某偈意純屬「夫子自道」,彼未嘗覓道理、研經論,但依教而修,保任所傳之心而已。曾幾何時,「後得智」生,故知並非佛法不靈,亦非師承不正,胥由不誠、不敬、不信、不行耳。
    愚一向但盡愚誠,不計結果,凡生疑者,任伊另投明師;誠敬信者,耐心導之以正。耕雲豈有收穫?豈求收穫?此心佛天可鑒。  (1984.1.9)


示癡呆

    應思宗門一法,得則疾證聖果,不則疾墮三塗。何故?知而不行,輕法、賤法故。
    正法絕非知識、見解、神秘、奇怪,正法乃「百千萬劫難遭遇」,更況「傳佛心印」之殊勝因緣?若不實修,罪莫能贖,惕之!
    當機不授名失機;所傳非器曰賤法。
    無人、無我、無眾生;似癡、似呆、似木人。
    他人滔滔不絕時,當思我本心上原無斯般法塵,「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故。
    今後莫問道理,「但自卻非心」為基礎,去淨自心原無者,即是究竟行法,虔心保任如事佛天,如臨君父,須臾莫失,時至自然水到渠成;若向外覓絲毫道理,縱得亦是眼內著屑,愚不可及。
    學法,得師甚難。既得,當信師千分之千,不然難獲法益。凡自作主張者,每見功敗垂成,惕之。
    除垢之法,只是澈底斬斷命根──我執。若無我時,垢向何處著,罪向何處安?若真肯決本來面目時,便清澈明見本來無我。今之識神為用之我,不過類似電腦之前塵緣影而已,盼思之、味之、肯之、決之,則一了百了矣!
    唯此是最難一著,人皆執我不捨故,坐在百尺竿頭為足者比比皆是,肯放身捨命者迄得幾人?學法難在此。若盡向枝節上著力,何劫能了?經云「人無我,法無我」,實修行之主題;捨此不由,十足外道。  (1983.11.29)


    修行的次第大略為:
    離執──與法相應,外境不染。
    去執──搜盡病根,永絕後患。
    無執──全歸不二,無我,皆我。
    師、弟同心、同體,法無悟與不悟;悟即不悟,亦非無悟,恆保安祥,修學事畢。  (1987.7.7)


    學佛原非細事,苟非奮出塵志,切度生願,厭生死苦,立真實志,下牛工夫,十九難成,徒成自欺,何裨解脫?
    簡要之道,端在「自覺」二字,其要義近似「不慮而知」。易言之,即是「唯覺無念」。
    就法門言,《壇經》、《金剛經》極簡明扼要,的是成佛不二捷徑,只是眾生自障心目,往往只作道理會,可嘆!
    佛經特色,只說成佛方法,說其然,不說其所以然,故與學術迥異。學者因業成障,不明深旨,求會佛法者,千萬人中不得其一,豈不可嘆、可憫?尤其可喟者:「佛學知識愈博,愈不畏因果」,殊可悲也!  (1992.7.16)


    新機運正在開拓,一嶄新的形勢不會太久即將呈現,目前,我們只能「隨緣」。
    拂逆順受,可以消業障,倒是為某一些人耽心,因為因果是嚴厲的。
    舉凡大家公認,經我印可的,多屬「解悟」,距離「證悟」還很遠,真正親證到清淨之體,畢竟無身,才品嘗到「唯覺無我」。悟的邊境,要到真無我,不殊唯有我,或唯我獨覺,才可以說「覺即了,不施功」,才算「大事了畢」,也才可以說:沒有我,法界即我。
    對人,只能寓援引于鼓勵而放寬尺度,如果得少為足,我也莫可奈何。如果不把解悟的正知解人格化,是會如同「竹籃打水」的。
    如能保任安祥,便是正行,便是真幸福、真把柄。我能供養人的也只有這,可惜太多的人「失掉手中珠」,錯過一期法緣,到那裡去尋覓這種安祥心態?已省下多生(甚至多劫)修行,再不肯下些工夫,誰辜負誰?若果「眾生福薄難調治」,我也只好徒呼「無可奈何」了。  (1993.1.2)







簡介佛陀正法~安祥禪

                                                          人生最大的課題,就是“生死苦樂”問題有待打破!怎樣不被煩惱纏縛、不再作負面思緒的俘虜,而活得抬頭挺胸、活出生之喜悅?怎樣才能使生命不再像無舵之舟一般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