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學禪的寶典~金剛經、六祖壇經

~摘錄自耕雲導師“禪、禪學與學禪”講詞

  學禪有兩本最寶貴的典籍,要學禪,你一定要把這兩本典籍讀得滾瓜爛熟,而且消化融通,一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可貴是「無住」兩字,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歸納起來,就是「以無住本,立一切法」。什麼叫「無住」呢?就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地方,不讓任何事物纏住了自己的心。若能把「無住」澈底瞭解、體會以後,對禪就不感覺陌生了。
 
  讀《金剛經》,不是每個字都要求解,依文解義不是受持《金剛經》的方法。真正受持《金剛經》,從頭到尾要讀誦出聲,聲音或大或小,但不能默唸,要沐浴、更衣、漱口,最好是清晨,精神好時可以一口氣唸三遍,唸完了把經卷一合,看看自己的心態有什麼“覺受”,不要向外看,向外找是「外道」,認為心外還有道理,這不是「外道」嗎?「外道」並不是個壞名詞,所謂「外道」,只能說他認為心外還有道理可求。佛法講“覺”、講“正受”,都是注重“心的覺受”。你把唸完經的覺受,感受得清清楚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後把它保持住;保持到什麼時候?保持到趕都趕不走,然後把它忘掉,就成功了。
 
  各位不要忽略了最後一個「忘」字,保任成功就忘──不覺得有這回事。你若不忘掉,就是微細法執,就永遠只能停留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菩薩分“十地”,「地」就是境界。初地菩薩感覺到這個境界不錯,很高興,執著這個境界,他就很難到二地了,也就是到此為止。若一念回心,不執著,不把玩光景,然後他就登二地到三地,向上增進。所以受持《金剛經》不能執著正受,而是要使「金剛心」抬頭作主。
 
  「金剛心」是刀槍不入、八風不動的,人若真正以「金剛心」抬頭做主的話,一切得失、毀譽、稱譏、利衰來了,根本不動搖,既不影響情緒、心理,也不影響生理,才是真正的自由人。若不然,儘管數十年寒暑很短,卻有很多人覺得很漫長、很真實,那麼這個漫長的人生對你來說,便形成一種懲罰;因為你既不安祥,也不自在。你去追求刺激,刺激過後更空虛;你去尋找歡樂,歡樂過後就是寂寞;你要製造高潮,縱然你製造成功,高潮過去就是低潮;你要想突出,恰巧你周圍是在出現缺陷,周圍若是沒有缺陷,你怎麼能突出?所以追求“相對的東西”,都不永恆,也都不真實;只有“絕對的自己的心”,才是真正屬於自己。
 
  另一本是《六祖壇經》。我們看《指月錄》、《五燈會元》、禪語錄,一句也看不懂。「什麼是佛?」「麻三斤。」「什麼是佛法?」「庭前柏樹子。」什麼意思啊?不懂!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六祖壇經》來的。《六祖壇經》那麼好懂,你都不去看,偏要去鑽那些不懂的。其實這些你看不懂的東西很淺,極淺!只要你入禪,你就會看得會心微笑。有的時候,你看得哈哈大笑,你看得很滑稽、很好笑、很親切,不會有什麼枯燥、格格不入的感受。所以《六祖壇經》是五家七宗的根源。
 
  很多人看《六祖壇經》,說「我會了」,其實只是會講故事而已。六祖如何出家,神秀說什麼,六祖又說什麼,講得好像都沒有遺漏嘛!但是你若問他一句「什麼是煩惱即菩提?」他卻答不出來!這在經上明明講「前念著相即煩惱,後念離相即菩提」啊!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要用這個心,就直截了當地成佛了,豈不太好!請問「這是個什麼心呀?」他也答不出來。你要他背,他也的確會背,但為什麼答不出來?經上明明寫的有「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你只要將你那個原本清淨的心找出來,恢復你那個原本清淨的心,就直截了當地成佛了。
 
  為什麼那麼淺、那麼近,他沒有發覺?而且會背,卻不會答;你問他下句,他不會用上句來答你。這就是「障」!什麼叫做「障」?業障。業障並不是罪大惡極,業障是業務所形成的慣性。我們從生到現在,生活的習慣、意識的習慣形成慣性,也就是物理學所說的惰性,很難改變,所以他不適應新的見解、新的精神和新的理性。

  讀《六祖壇經》,不但要會背,而且要一句一句地把它消化,有一句不明白的,就要問,一定要徹底明白。等到你把《六祖壇經》都明白的時候,你就發現所有的《五燈會元》、《碧巖集》、《祖堂錄》……,都是幼稚園的教材,都沒什麼難懂。




簡介佛陀正法~安祥禪

                                                          人生最大的課題,就是“生死苦樂”問題有待打破!怎樣不被煩惱纏縛、不再作負面思緒的俘虜,而活得抬頭挺胸、活出生之喜悅?怎樣才能使生命不再像無舵之舟一般惶惑...